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護理部副主任 李琳琳 

     當腫瘤治療科邀稿時,心中百感交集,讓我想起陪好友走過抗癌治療的那一段日子,她是一個讓人尊敬的白衣天使、也是同仁間的大姐頭、更是一個勇敢堅強的病人、更重要的是從她身上讓我看到、了解到,癌症病人與一般急慢性病人是不一樣的,所以在癌症的照護更是不一樣,尤其是從確定診斷、接受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的期間,病情時好時壞、變化多端,直教人心懸盪、忐忑不安,看著她勇敢接受癌症面對治療、隨著病程起起伏伏的進展,承受諸多壓力和困擾,從燃起希望到失望、拒絕急救到安詳的離開,她做了很好的示範,讓我們這一群學妹有一個配合的好病人及真正的臨床好老師,她用身體的病痛及親身體驗的過程,告訴我一些癌症照護的省思:
省思一:面對癌症病人應該欺騙還是告訴真相
     談到癌症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,是對病人是否要真實的告知,還是欺瞞病情,是一個兩難的問題,站在家屬的立場會考量,欺瞞病情對病患的治療是否有助益?或是將真相告知,有助於病人面對所剩下的人生,真的很為難。
     記得在陪伴好友治療的過程,也面對這個難題,當癌症轉移時,實在說不出口,因為看到好友為了抗癌,非常積極配合治療,再怎麼辛苦、不舒服都咬牙忍住,期盼好的結果,我怎麼忍心告訴她癌細胞轉移的事實,讓她受到打擊而氣餒,基於善意的欺騙,所以在第一個時間點沒有說出,但因為她是護理人員有專業的背景,她又是病人很敏感的,所以會根據身體狀況及周遭氣氛,猜測出自己的病情,可能不樂觀,最後她知道轉移時,非常生氣想揍我一拳,為什麼沒有告訴她真相,這個痛及難過一直讓我很遺憾,到底是幫助還是傷害好友,想想自己,如果是即將不久人世的病人,真的希望醫生或家人在適合的時機,告訴我真相,也許剛得知真相的感傷是免不了的,但讓我有時間思考自己未了的心願,以及交待後事等,而不要一直到臨死前才得知原來大家在欺騙,帶著遺憾和憤怒死去,所以在善意的欺騙時,要多多的想想是助益還是阻力。
省思二:是否以專業人員的角度來堅持照護過程
   在臨床的照護,專業的人員經常用科學的角度來面對病人,一切以臨床的診斷、檢驗檢查報告、專業的知識與經驗作為治療照護的準則,然而當病人得知患了癌症時,每個人都害怕、恐懼、漫無目的的四處求醫,在求醫過程中,病人是非常辛苦,當癌細胞被妥善的控制,生命便可延續,然而癌細胞蔓延時,不舒服的合併症接踵而來如:疼痛、食慾減低等,尤其是疼痛問題與尋求中醫的治療,是病人最積極想處理及想做的事。記得好友在初期治療的過程,殷切期盼透過中醫的治療對病情有幫助,在癌細胞轉移時,疼痛加劇,擔心成癮及副作用,能忍就忍而堅持不打止痛劑,有好幾天翻來覆去無法入眠,大家看了好心疼,還好她遇到專業、有同感心的好醫師,尊重病人中西醫的治療、詳細說明使用止痛劑的療程,而非太冷靜的考慮副作用及醫療的效果,讓病人能如願又能舒服些,這些照護的過程,讓我深深體會專業人員對癌病的醫治不光是科學的問題,也是心裡的問題,最重要的是「同理心」,如此病人就會坦然與我們說真話,也不會偷偷漫無目的的四處求醫。
省思三:尊重病人面對瀕死,選擇急救還是圓滿的善終
     醫療的價值是讓病人好好的活,也要有好好的善終,在醫療無法突破癌細胞侵襲的瓶頸之下,我想醫生不能,連病人自己也不能打敗死亡,所以在癌症末期病患提供個別及完整性服務,讓人生的最後一程過得有品質、有尊嚴而了無遺憾,我所接受的護理專業訓練都知道這個原則,但面對好友如親人般的感情,我沒有勇氣與好友一起討論人生的最後階段,而好友卻為我上了人生終點的寶貴一課,她選擇自然死亡,不要急救,那天她吐了很多的鮮血,呼吸很喘,我哭著徵詢她的意見轉到加護病房治療,她拒絕了還叫我不要哭,因為她選擇坦然面對死亡,希望安詳、無痛苦、美美的離開,在不捨的心情中與家人討論後尊重她的選擇,更超然的是,她在身體狀況許可下,要求陪她回家走走,並挑她往生入殮想穿的衣服及要燒給她的衣服與心愛的東西,更交代不用戴假髮、不用濃粧,一切回歸自然,與過去她上班時打扮美美的,有極大的差異,最後在臨終前喝了一杯她想喝的咖啡,完完全全的放下,自然的離開,她留給自己、家人及朋友一個完美的ending,這場人生的戲就此謝幕了。  
      時間過得很快,輾轉好幾年了,她真的是白衣天使,只是現在到另一個境界當天使,對她的思念如看一場好戲,印象深刻難以忘懷,尤其回憶昔日在醫院共事的時光,她永遠是我們的大姐頭。

       李琳琳2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蘇醫師 的頭像
    蘇醫師

    蘇志中醫師的部落格

    蘇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