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愛醫療財團法人腫瘤治療中心執行長 蘇志中

      近年來,西風東漸,飲食文化的改變,所有人都在追求賣相好、口感足、風味佳的食物,所以高油、高糖及高熱量的食物到處可見,再加上環境的汙染(農業與工業廢水),特別是追逐工業開發的國家,此外因農地耕作面積減少,長期儲存的食物增多,造成新鮮及健康的飲食習慣,逐漸為人所淡忘,偏偏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及危險因子的累積,就造成了大腸直腸癌的病患數逐年上升,目前已是全世界第三常見的惡性腫瘤,平均每年有九十四萬新生病例,並有五十萬人死於此症 ,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1 0 % 的 息 肉 會 進 展 成 為 癌 症,台 灣 地 區 每50 分 鐘 就 有1 人 罹 患 大 腸 直 腸 癌 。
      其機轉並不是非常清楚,不過應與飲食、遺傳基因有關,根據文獻與家族史有點關聯,一位一等親 罹 癌 , 其 本 人 發 生 率 為 大 眾 之2~4 倍 , 如 二 位 一等 親 罹 癌 , 其 本 人 發 生 率 為 大 眾 之3~6 倍 , 不 過 可喜 的 是 一 般 由 黏 膜 病 變 演 化 成 腺 性 息 肉 約 需10 年 ,由腺息 肉成為大腸直腸癌,則約需5年的時間,當然有些更快,不過這是傳遞一個訊息,那就是我們有很長的時間及很多的機會,可以發現此腫瘤並及早治療,並可得到很好的治療結果,也因此國民健康局由數年前,即推廣癌症篩檢,其中一項便是大腸直腸癌之篩檢,對於高危險群(50歲以上有家族史及長期發炎性大腸症)或有特殊的症狀(如血便、大便習慣改變及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)的民眾,提供大便潛血的檢查,以期能及早發現癌症,能及時予以治療。  
      至於大腸直腸癌的檢查,除大便潛血檢查外,尚有肛門指診、鋇劑灌腸攝影及大腸直腸鏡檢查,以上是較精準的檢查,此外尚有虛擬大腸鏡檢查及無痛大腸鏡等配合措施。
       發生率雖然上升了,不過在癌症治療的進展,此症卻獲得極大的進展,個人認為最大的進展有五:
一、早期診斷率的提升;二、化學藥物與標靶藥物的問世;三、基因檢測技術的開發;四、術前化放
療提高肛門的保留率;五、微創手術的進步。這些進展帶來了什麼意義呢?首先由於藥物的進步,轉移 性 大 腸 直 腸 癌 的 平 均 存 活 率 由4~6 個 月 已 提 高 到25個月,肝轉移的治癒率可提升25%,另外,由於放射線治療技術的進步,如影像導航放射線治療可提升準確性與精準度,提升術前化放療的治療成果,對第Ⅱ~Ⅲ(Ⅳ)期60~70%之手術時可保留肛門括約肌的機會,亦即減少永久性人工肛門之執行率,這對於直腸癌病人之生活品質會有大大的提升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,
現可大大的縮短病人的住院天數,減少了手術的併發症。
       由前述的說明,我們都了解積極從事大腸直腸癌治療的品質提升,可明確提高此類病患的治療成果,來達到本中心的治療目標,提升病患的治療成果與生活品質,所以在去年11月成立了「大腸直腸微創手術中心」及「影像導航弧旋刀放射治療中心 」, 也 是 為 了 達 到 這 個 目 的 , 同 時 在4 月23 日 成立了「大里仁愛醫院腸癌病友會」,與3月份成立的「社團法人台灣腸癌病友協會」的服務接軌,期望未來可共同提升品質及服務病患。

DR SU&DR王.JPG  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蘇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